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提升体重管理效能,推动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6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司局、单位负责同志介绍加强体重管理、促进群众健康有关情况,大家一致认为,科学锻炼在保持合理体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住嘴、迈开腿”更要“能健身、会健身、健好身”。
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一系列“小目标”——
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为啥全民要管好体重?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超重肥胖,关乎个人健康,也是影响社会经济负担的民生问题。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体重管理的一大目标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怎样进行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全社会联动”。
目前,我国已经在行动: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缓解“健身去哪儿”难题;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三年“体重管理年”期间,一项项措施将继续推进,不让体重“偏轨”——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进一步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还要发挥基层单位作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如何通过体育运动保持合理体重?
一、运动减重理念先行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健身加合理膳食是体重控制的有效方法,但科学健身的前提是理念科学,首先需要破解运动减重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建方在发布会上介绍,这些错误观念中首当其冲的是只有体重下降才是减肥有效果的表现。实际上人体肌肉的密度相对较大,而脂肪的密度则很小,就同样体积的肌肉和脂肪而言,前者重量大概是后者的1.4倍。因此,在运动减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体重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身体成分得到了优化。“大家完全没必要为了体重没下降而焦虑,其实身体正在一点点变好。”
腹部脂肪堆积不美观,会诱发高血压、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等疾病。“这就引发了另一种错误观念,就是想通过局部减肥将肚子上的脂肪减下去。可大多数运动减肥的实践表明,脂肪的消耗是全身性的,即便是局部运动也不能减去特定部位的脂肪。”徐建方表示,但他同时强调,局部减肥虽不可行,却可以通过特定部位的力量锻炼做到局部增肌,帮助塑造良好的形体,比如,可以通过卷腹运动强化腹肌,提高腹部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减脂的同时能塑形。
二、能健身、会健身、健好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体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二级巡视员杨敏表示,体育总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会同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保障群众开展全民健身,帮助大家在“管住嘴、迈开腿”的同时,也要“能健身、会健身、健好身”。
据介绍,体育总局以大力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确保群众“能健身”,截至2023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健身去哪儿”难题进一步得到缓解。以科学健身指导确保群众“会健身”,组织专家学者、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将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以更加丰富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确保群众“健好身”,目前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全国全民健身大赛、社区运动会已成为品牌,每年7个全国性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序时开展,“三大球”、群众冰雪、各类体育协会的群众赛事活动重点推动,群众展示健身成果的舞台更加广阔。
三、抓住“健身去哪儿”牛鼻子
全民健身,场地先行。10年前,体育总局启动了“15分钟健身圈”建设,在城市社区,确保居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
为此,体育总局会同各级体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完善乡村和边疆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持续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配置标准。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900余个、全民健身中心近1400个、县级公共体育场600余个、健身步道8万余公里、社会足球场1万余个、群众滑冰场超330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近15000个、智慧健身设施4700多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5100多个、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660余个。
数字会说话。众多数字共同构建起健康的“1”,之后更多的“0”才会更幸福、更有意义。